专家研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朱羿)12月15日,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研究”开题论证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与会,就加快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三大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研究”提出了指导建议。会议开幕式由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文成主持。
今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共党史党建学”以一级学科列入。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曹爱辉表示,国家增设“中共党史党建学”为一级学科,标志着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必将有助于回答时代课题、适应实践需要、推动理论创新。甘肃省社科规划办主任李庆武认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深刻总结和借鉴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伟大成就和经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意义。
“中共党史党建学”作为新兴学科,其学科定位、学科建设等议题成为与会专家讨论重点。教育部高校思政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教授表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设置首要任务是要构建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就其学术体系而言要考虑其学科性质和学科属性,学科内容应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党的历史、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四个方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党的建设研究院院长刘红凛教授认为,在学科视野上,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要充分考虑马克思主义和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党建、党史与党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在学科定位上,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应该充分考虑“经世致用”,要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在学科融合上,应该树立“大党史”“大党建”等理念,找到“党史”“党建”的学科融合点。
关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发展,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凤城教授认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设置在其学科方向设置方面要树立“大党史”的概念,一方面要有党史、党建两个骨干学科,另一方面要有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政党学等拓展性方向,除此之外,还要在基本概念、基本范畴、理论方法等方面形成学科建设共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表示,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历史任务的实践探索需要,党史党建研究范式也在发生变化,已由原来的革命史研究范式逐步拓展为三者并存,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不同的研究范式之间并不相互排斥,且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只是彼此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党史党建研究,应该就这三种研究范式相互打通,才有利于中共党史党建学的融合发展。
兰州大学始终高度重视中共党史党建的学科建设,依托西北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西北党史党建特色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在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中,由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先春领衔申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在开题论证会阶段,课题首席专家刘先春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阳松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蒙慧教授向专家指导组汇报了课题的基本情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下一步研究计划,并就课题的总体框架、研究目标、研究重点、研究计划、研究创新和预期成果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学军介绍了该项目获批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希望课题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项目为依托,遵循研究规律,坚持国家水准,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与会专家对项目进行了集中评议和论证,并提出指导建议。
蔡文成在作总结发言时表示,本次研讨论证会围绕项目的研究重点、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展开了充分讨论和交流,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从学科到项目等都提出了具有前瞻性、思想性、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对于课题组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具有实质性意义。
本次会议由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主办,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